查看原文
其他

在这条充满死亡、暴力与痛苦的迁移之路上,他们为何前赴后继?

杰森·德莱昂 勿食我黍
2024-08-28


作者杰森·德莱昂(Jason De León)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奇卡诺和中美洲研究中心教授、科特森考古研究所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拉丁美洲移民、暴力理论、当代考古学等,是“无证迁移项目”的负责人。2017年凭借其在移民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奖。




忆真是个有趣的东西。我当时拼命在心里记住眼前的景象,之后也很快地把它们记下来,但才过了几年,所有记忆似乎都被遗忘和埋葬了,成为寻常的一景。我只在美墨边境待了几周,跟那些亟欲突破美国移民查缉防线的人待在一起,就知道死亡、暴力与痛苦是这条迁移之路的常态。一切都模糊了起来,触目惊心的景象不再清晰。作为观察者,你开始习惯陌生人在你面前瞬间落泪。泪水不再像之前令人震撼,哑着嗓子诉说的悲惨故事一再反复,结果就成了老调,搞不清出处,也理不出先后。为了不失去大局或残酷细节,我与感觉的极限奋战。我试着写下所有经过,以便日后将观察到的现实与更大的结构因素相联结。这是我该做的事,至少在墨西哥和美国亚利桑那边境做田野的那五年与后来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这么告诉自己。首次目睹死亡的当下我也这么告诉自己。谁晓得知易行难。但无所谓,因为2009年7月的这一天,我根本无法理解眼前的一切,更别说把它理论化了。我只是愣愣看着苍蝇,心想它们怎么来得这么快?



《移民路上的生与死:美墨边境人类学实录》

[美] 杰森·德莱昂  著

赖盈满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年4月


那是我在墨西哥边境的诺加莱斯市(Nogales)进行民族志调查的第一天。天气闷热难耐,我一早上都坐在阴凉处和刚被驱逐出境的迁移者谈话。这些男女老少企图步行横越亚利桑那的索诺拉沙漠非法进入美国,结果闯关失败,其中还有几个人是国土安全部从其他地方遣送来的,因为官员认为将这些人安置在沙漠附近,告诉人们每年都有数百位迁移者死在这片沙漠上,可以吓阻他们不再企图穿越边界。我不晓得死者的名字,但这天稍早前才见过他。在那群面容疲惫的被遣送者当中,他不是特别显眼。刚被遣送的人在诺加莱斯并不难认,因为他们的样子都很像:T恤乌黑,腋下和衣领满是汗水干了留下的盐渍,脚下的运动鞋看上去像是绞肉机绞过似的,脏兮兮的黑色背包里塞满袜子、罐头和他们所能带走的微薄家当。他们的棕色身躯有如红字,透露出力竭与脆弱,脸上混杂着悲伤、疲倦、恐惧与乐观。他们可能迷路了整整三天,渴到近乎瘫痪,以致见到牛槽时就算里头的水长满海藻和水虫也照喝不误,被强盗持枪洗劫,被遣返前遭到边境巡逻队员强暴。即使如此,他们还是相信下次会时来运转。为了远在北卡罗来纳州卡尔伯罗市(Carrboro)等候的丈夫,为了菲尼克斯油漆房子的工作,为了那个留在墨西哥格雷罗州曼琼小镇(El Manchon)挨饿的小女孩,上帝保佑,我会过去的。下次会时来运转。


我不记得他生前的模样了。其实我在边界带的贝他组织办公室门前做访谈时,根本没注意到他。直到我访谈结束,走了一条街到便利商店时才和他擦肩而过。他和许多屡试屡败的迁移者一样,那天早上决定一边喝海龟牌夸脱装啤酒一边思考下一步。那已经是几个小时前了,我看着他走向便利商店对面的那块废弃空地。比起他脸上的表情,我印象更深的是他一早就在喝酒自娱。我只记得他又瘦又高,理个光头。后来我再看到他,是因为我看见那片废弃空地旁聚了几个迁移者,便走到围篱网前一探究竟。我身旁站着一名矮小的秃头男,我很快就会得知他叫丘乔。我们俩就这样一脸敬畏地默默望着瘫在地上的尸体,看了整整十分钟。那老兄才死了不到一小时,身上已经满是苍蝇,有的停在他发白的眼珠子上,有的在他张开的嘴里爬进爬出。他头歪向一边,正对着我和围观的迁移者,宛如盯着每一个人。我们看着苍蝇在这个人脸上产卵,时间仿佛静止下来。


后来总算有些好心人拿着达拉斯牛仔队的床单出现,将他盖了起来。一名医护人员和几个附近居民围着尸体走动聊天,看上去没有半个人不安。死亡就像是一阵普通的夏日微风。我在心里喃喃自语,也许这家伙想去达拉斯的苹果蜂(Applebee’s)餐厅洗盘子,也许他在费城当了很多年的绿化工人,是老鹰队的死忠球迷,最讨厌去他妈的牛仔队。感觉没有人认得他。人们只晓得必须拿个东西把他盖住,不让苍蝇靠近。面对这幅奇景,我转头请教丘乔,想问出一点真知灼见。但丘乔只是耸耸肩说:“这种事天天都在上演。有些人穿越边境不成太多次之后受够了,有些人用药物或酒精来消磨时间。谁晓得是什么害死了他?”丘乔看出我脸上的忧心,便接着说:“等着瞧,明天就不会有人记得这件事了。就像根本没发生一样。”


他说对了。隔天,我向迁移者问起那个距离贝他组织办公室不到100米的尸体,没有人知道我在讲什么。感觉就像没这回事一样。


这些人为了进入美国,选择以非法方式徒步横越亚利桑那的索诺拉沙漠。本书就是探讨这些边境穿越者每天面对的暴力与死亡。我在书里提到的人,家住美国的读者可能早就见过他们。他们替你挑拣水果,替你帮车美容,替你处理肉品;他们专做美国人不能或不想做的工作。不过别忘了,他们中有许多人不是第一次横越沙漠。奥巴马任职总统期间,曾经于2013年度大规模遣送了将近200万名迁移者。其中有许多人目前还在宛如火星表面的亚利桑那边境惶惶流窜,一心期盼和家人团聚,或回到他们唯一称之为家乡的地方。我的论点很简单。这群人在迁移路上的可怕遭遇既非偶然,也非愚蠢,而是美国联邦政策的结果。这项政策不仅相当不透明,更很少有人对此直言不讳: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以索诺拉沙漠的险恶为掩护和工具的杀人计划。美国边境巡逻队利用“漂白”过的论据、转移究责对象,以及“自然”的环境过程,抹去亚利桑那南疆发生过的一切,借此掩盖现有查缉手段的恶果,让这项社会政治政策对无证迁移者身体与性命的无数戕害从世人眼前消失。


那些在沙漠里经历生死的人有名有姓、有面孔有家庭。他们还有曲折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跨国迁移者与全球经济不平等的紧密关联。但我们很少睁大眼睛,仔细看他们走过的这趟可怕旅程,听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过程。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我将全力检视一头名为“威慑预防”(Prevention Through Deterrence, PTD)的美国边境查缉巨兽,检视它的运作逻辑和付出的人命代价,以了解这项主要仰赖险峻荒芜的地形来遏止迁移者从南方涌入的政策。我还会介绍亲身经历过这套治安手法的人,从他们的视角来叙述那些发生在边界带及边界以外,关于存活、失败与心碎的故事。记录这些绝大多数未曾被记录的故事,让读者近距离看见这些面孔与身躯,或许能提醒明日的我们记得,这些人今天就在这片沙漠上生存,在这片沙漠上死去。

……


暴力是本书的首要主题:暴力如何在沙漠里被建构出来,从中得利者如何看待暴力的效益,受害者又如何体认其毁灭性。无证迁移者一方面深受美国经济的吸引,一方面又受到美国移民查缉措施的重击,一般可以称这样的遭遇为结构暴力。这种暴力是间接的,因为它是联邦政策的后果,不是某个人的错。没有人为此负责。此外,这种暴力通常不是当场发生,往往被视为出于“自然”因素,以致很容易遭到州政府否认,被沙漠环境抹去痕迹。本书对结构暴力的分析与切入的视角大小,会依据脉络、时机和分析目的而异,有时探讨联邦执法单位的论述和大型基础建设,有时则是赤裸披露政策承受者的切身感受。

这样做是为了近距离呈现暴力的面貌,避免“洗白”暴力,同时也是为了提供齐泽克所谓的“侧面瞥视”(sideways glance),好让我们用新的角度思考边境穿越和伴随而来习以为常的(routinized)痛苦与煎熬。理论上,这样的做法得益于两个主要论点。首先,人以外的事物(如沙漠)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见第二章),因此应该将其视为边境巡逻队查缉策略的关键因素。其次,迁移者在沙漠的死亡方式反映出他们在政治上任人摆布,而为他们的尸体作传(postmortem biography)有助于我们洞察其影响触及另一个半球的创伤如何产生。

呈现暴力并不容易,我在撰写本书期间无时无刻不强烈感受到这一点。我时常在夜里为了书里描述是否太过血腥、太不顾及他人感受而担忧。不可否认,本书主要采取男性的视角。身为拉丁裔学者,我接触到的男性远多于女性,至少在墨西哥北方边境进行民族志研究时是如此。基于我会在书中陆续提到的各种原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为访谈对象,以致我对边境穿越暴力这件事最熟悉的也是他们的看法。这表示我对女性遭受性暴力的认识大多来自男性目击者的陈述。有学者估计,从墨西哥北部进入美国的女性无证迁移者有九成遭受过性侵,也就是说,还有许多创伤经验不曾被说出口。在非常偶然的状况下,我会瞥见女性遭受性侵留下的实体迹证,例如刚被遣返者的黑眼圈或手腕瘀青,也有五六回目睹女性迁移者全身僵直或处于极度受惊吓的状态,怎么安抚都无法恢复。但这些只是性侵留下外部痕迹的极少数例子。不论是什么造成了那些瘀青或创伤,我都因为道德、方法论和性别的限制而无从得知。不过,我还是尽可能将女性迁移者经历的性暴力放入书中。

虽然本书随处可见女性的踪影,但有时她们只透过男性而被看见。这点在本书第二部分《在路上》尤其明显。然而,我的用意并不是将女性变成“展示给男性注视与欣赏的图像”,而只是想强调,由于被逮捕的边境穿越者绝大多数(2012年为86.5%)为十八岁到四十岁的男性,以致我最熟悉的是他们的观点。我在书里不少地方以男性视角为框架,主要是为了阐明在这个研究脉络下,男性视角非但不该被直接贬为父权或色情的,反而可以凸显女性边境穿越者的力量与经验,以及书中收录的叙事多大程度反映出男性“面对女性时的认同、同情与脆弱”。我希望我的行文方式和书里呈现的各个视角最终能真实反映暴力又维持所有人的尊严,在两者间达成平衡。

最后,为了让我对暴力的文字叙述更丰满,我决定冒险在书中加入人在各种脆弱不安状态下的照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受到近十年来兴起的摄影民族志风潮的影响,尤其是布尔古瓦(Philippe Bourgois)和舍恩伯格(Jeffrey Schonberg)合著的《自以为是的毒鬼》(Righteous Dopefiend)及霍夫曼(Danny Hoffman)的《战争机器》(The War Machines)。这两部作品以敏锐的手法将难以直视的影像和对暴力的犀利分析搭配在一起。打从研究计划一开始我就知道,光凭文字无法捕捉到迁移者在过程中经历的暴力、苦痛和胜利的复杂性、情绪与真貌。唯有听见他们的声音并且看见他们的脸,才能感受到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过去这几年有不少生活在美国的无证迁移者勇敢站出来,说出他们的故事。你接下来会读到的那些人也是如此。他们也想被听见、被看到。因此,我在书里收录了边境穿越者在路程中拍摄的照片,还有触目惊心的伤者与死者照。或许,唯有将这一大群我们称为无证者的人还原为“人”,我们才能开始认真讨论如何解决美国千疮百孔的移民制度。

虽然书里有些照片是我本人或迁移者拍的,但绝大部分还是出自和我长期合作的好友韦尔斯之手。迈克尔·韦尔斯(大家总是叫他全名)从研究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和我一起走过沙漠、待在墨西哥的收容所、到纽约做访谈、去厄瓜多尔造访迁移者的家人,共同度过了无数时光。他虽然不是人类学家,但在我看来,他的摄影具有敏锐的民族志色彩,不仅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人性幽微,还记下了迁移者穿越的多重世界的纤小细节。我在书里将韦尔斯和其他人拍摄的照片搭配上人类学的镜头(如迁移者叙事、考古类型学和鉴识描述),只因为我深深相信,融合文字与照片的长期人类学研究“在分析上、政治上和审美上都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本书许多影像中都出现了人脸。亲身经历被我收录于书中的人,绝大多数都知道并同意我这样做。无证迁移者希望你把他们当人看,希望你看到他们经历了什么,还有迁移的过程对他们生命造成的影响。我有一次问克里斯蒂安(你会在第九章见到他)要不要我把他的脸打马赛克,能不能将他弟媳的照片放进书里。他告诉我:“我要你放那些能真实呈现我们的照片。这样更好,大家才能看到发生了什么事。看到真实。这样大家就会相信正在发生的事,就会知道这是真的。很多人认为这一切都是假的,这些事根本没发生。”或许,书里接下来的照片和文字能帮助那些人,那些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要多么走投无路才会踏进沙漠、而身旁亲友被这个过程夺去性命又是多么痛心的人,让他们离“真实”稍微近一点点。

—End—


本文选编自《移民路上的生与死:美墨边境人类学实录》,题目为编者所拟。特别推荐阅读。该文由出版机构提供,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内容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此篇,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点击下列标题,延伸阅读:

托马斯·索维尔|移民与文化:作为少数中间人群体的海外华人

孔飞力|移民与帝国:近代初期中国社会中的迁徙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出版、媒体、投稿、翻译、课程等事宜可留言👇



👇 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书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勿食我黍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